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5篇
  免费   698篇
  国内免费   1437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364篇
化学工业   1388篇
金属工艺   165篇
机械仪表   117篇
建筑科学   79篇
矿业工程   90篇
能源动力   349篇
轻工业   13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5089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8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8篇
冶金工业   27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自动化技术   2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713篇
  2012年   787篇
  2011年   757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0篇
  195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历程,原油垂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复杂性制约了其勘探进程。基于断裂活动、烃源岩演化与区域盖层的研究,对全区已发现油藏的垂向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晚期)新构造运动对原油成藏与分布起到主导作用。通源断裂垂向输导原油的能力与其活动速率有关,活动速率小于10m/Ma的断裂输导能力弱,主要起封闭作用;活动速率为10~25m/Ma的断裂起到输导与封闭双重作用;活动速率大于25m/Ma的断裂主要起输导作用。晚期断裂活动速率、活跃生油岩与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分布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共同控制了古近系、新近系原油的富集与贫化。并归纳了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4种原油富集/贫化模式,即古近系富集模式、古近系与新近系共同富集模式、新近系富集与古近系贫化模式以及新近系贫化模式。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断层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往研究中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是否存在断层一直未有定论。随着开发的深入和资料的完善,在地层对比和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发现气田内部存在北东和北西向2组小断距剪切断层,其组合模式有4种,即正逆断层共存断阶式组合、相同倾向正逆断层组合、同倾向正断层系列组合及背向式逆断层组合。研究表明这2组小断距剪切断层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强烈改造的结果,其性质和分布特征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吻合。断层周边伴生的微裂缝对储集层渗透性有极大改善作用,并对低渗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气井产能对应分析表明,80%高产井位于断块圈闭范围内,表明断块区对油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图6表3参34  相似文献   
993.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研究油气藏和流体参数的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油气藏的特征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在分布上呈现出"外带气、内带油"的特征;原油表现为低密度、低黏度、高含蜡、中低含硫,气油比变化很大;天然气为普遍高含硫化氢的干气。通过深入剖析油气藏的储集层、油气源断裂、构造等控制因素,认为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油气藏整体上是储集层控油,而局部范围为构造控油,油、气源断裂是关键,气侵通道影响油气藏分布。塔中Ⅰ号断裂带礁滩复合体的勘探应该重点寻找有利储集层,储集层条件好(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最好)、有沟通油气源断裂、局部构造有利的区域是勘探的有利地带。图12参10  相似文献   
994.
我国天然气消费的系统动力学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消费的影响因素众多,而以前的预测模型大多只考虑到两三个影响因素,预测结果难以达到准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天然气消费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则对天然气消费进行了行业划分,综合考虑了各行业天然气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未来天然气消费量将迅速增长,2020年达到1830.0×108m3,2030年达到3027.4×108m3;并且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化工用气、工业燃料用气比例下降,发电用气、第三产业用气比例上升,而居民生活用气比例先升后降。基于此,对我国未来天然气工业的政策提出了建议:加强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天然气技术创新步伐等。  相似文献   
995.
有效开发中国页岩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郭宏  李凌  杨震  吉万成 《天然气工业》2010,30(12):110-113
目前中国正在形成页岩气开发热潮,为科学看待页岩气开发,分析了美国页岩气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中国发展页岩气的条件,从资源、技术、政策等方面将中美两国页岩气开发条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认为,除资源基础外,中国在自然条件、气藏埋深、开发技术、管网输送及政策等方面与美国差距都较大;参照国内煤层气及低渗透砂岩气田开发参数进行经济评价,在目前国内气价条件下,页岩气开发暂无经济效益。为实现中国页岩气的规模有效开发,提出如下建议:①开展资源评价,制定相关标准;②扩大对外合作,积极引进技术;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页岩气开发。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感应测井响应快速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感应测井是定量评价砂泥岩储层含油气性的主要测井方法之一,开展快速而准确的感应测井响应数值模拟对资料采集和地层解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克服有限元及有限差分等数值模拟方法的不足,首次引入有限体积法(FVM)计算感应测井在地层中的响应。有限体积法的核心思想简单,容易实现非结构网格剖分的计算,能更好地拟合不规则的地层形状,从而达到较好的模拟精度。首先详细论述了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然后给出了有限体积法在感应测井数值模拟中的具体实施办法;最后通过编制的计算程序对两个实际的地层模型进行了计算,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97.
三维三分量VSP多种波场分离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VSP波场分离的有效手段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对比了f k滤波、逐波分离迭代优化和局部参数反演等三种波场分离方法。传统的f k滤波要求空间采样间隔足够密,而逐波迭代优化法弥补了传统的f k滤波的不足,解决了实际资料存在的空间采样不规则、子波变化等问题,该方法是一个时间域迭代的整体非线性优化方法,但其缺点是需要手工拾取各同相轴的时间。局部参数反演方法是将波场视为矢量,结合三个分量进行反演的矢量波场分离方法。本文通过对速度和偏振角度施加约束条件达到方法优化的目的,实现了上、下行纵横波快速有效反演,得到了与真实波场较好近似的波场信息。通过对A地区的实际资料进行波场分离及VSP CDP叠加处理,表明局部参数反演的矢量波场分离是一种实用、可靠的波场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波形分类中半自动确定分类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形分类方法是现今比较成熟的地震相分析方法,此法已在岩性预测、砂体预测、裂缝性油气藏和隐蔽性油气藏预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以往实际应用中采用输入层为二维Kohonen网络进行地震相分类数的选择都是靠经验或试验方法确定的,增加了分类的不确定性和相应的工作量。本文提出了用改进的输出层为一维的自组织神经网络,半自动地估计地震相分类数。理论模型验证和实例应用表明,改进的Kohonen网络能很好地估计地震相分类数,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划分地震相。  相似文献   
999.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测井计算低孔低渗气层孔隙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发育大量的低孔低渗气藏,岩心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为4%~8%,渗透率为0.1~1mD。对于这类低孔低渗气层,准确地计算储层孔隙度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储层含气的影响,利用单一测井资料难以准确地计算储层孔隙度,本文从核磁共振测井基本原理和基于声波时差测井的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分析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结合声波时差—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计算低孔低渗气层真实孔隙度的方法。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层孔隙度。  相似文献   
1000.
富含CO_2天然气偏差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天然气CO2含量低,应用理论图版、经验公式计算偏差因子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满足精度要求。但是,目前相继发现富含CO2天然气藏,由于CO2与烃类气体性质的差异,气体中CO2含量的增加将会影响计算精度。为此从计算偏差因子经验公式入手,对比了甲烷、乙烷、CO2纯气体的偏差因子。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不同CO2含量天然气偏差因子,分析了富含CO2天然气偏差因子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CO2含量对偏差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